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墜入愛河僅需0.2秒

0.2秒墜入情網! 美研究指墜入情網僅需0.2秒
一項新的研究指出,當人墜入愛河時,不僅能夠引起與使用古柯鹼(cocaine)同樣欣快的感覺,而且會影響到大腦的智力區域,令人吃驚的是,墜入愛河僅需0.2秒。

據《每日科學》(ScienceDaily)報導,由美國雪城大學(Syracuse University)助理教授奧提克(Stephanie Ortigue)主導的研究團隊表示,當愛情產生時,大腦的12個區域同時釋放出誘導產生興奮的化學物質,如多巴胺、催產素、腎上腺素和垂體後葉素。愛情的感覺也影響複雜的認知功能,如心理表徵、隱喻和身體形象等。

奧提克指出,對於剛剛墜入愛河的情侶而言,其神經生長因子(nerve growth factor, NGF)在血液中的濃度明顯增加。這種分子在一見鍾情現象中起著重要作用。他說:「這些結果證明愛情存在科學的依據。」

該研究結果對神經科學與心理健康研究產生重大影響,因為失戀可能是形成壓抑和鬱悶情緒的重要原因。通過識別受愛情刺激的大腦區域,醫生和治療師可以暸解更多失戀病人的痛苦,從而使用新的療法。

這項研究還顯示不同類型的愛對應大腦的不同區域。例如,母親和孩子之間無條件的愛對應的是包括大腦中部的普通區域,而熾熱的愛情對應大腦的聯合認知區域,這些區域具有較高的認知功能,比如身體形象方面。

至於到底是心還是大腦在戀愛?奧提克認為,是大腦在戀愛,但心臟也有密切關係。他說:「因為愛情是複雜的,其形成是大腦和心臟之間自下而上、自上而下的過程。」

他舉例說,大腦一些活躍的部份會對心臟產生刺激,使其緊張。而有些內心的感覺實際可能來自大腦。

0.2秒墜入情網! 真係快過打針
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服裝潮流

開埠初期

香港開埠之初,雖然華洋雜處,但東西文化仍未交流,衣食住行風俗各異,而其時香港華人的生活,基本乃源襲自粵人。

那時之港人大都是工人、農民和漁民,他們的衣飾粗糙,大都穿闊身大袖的衫褲,上衫的襟頭開在一邊,俗稱「大衿衫」。由於那時的香港為一漁港,聚居的多為水上人及新界居民,故女性日常穿的衫褲叫“客家裝”;男性則多穿沒有衣領的上衫,而衣料多是較為粗糙的黑色棉布,較高級的則用“黑膠綢”。那時,一般人之衣飾只求方便及實用,並無時式可言。至於上層社會之男仕愛穿長衫馬褂,而婦女則視寬闊的旗袍為美服。


香港早期男性的圓領唐裝便服 香港早期原居民的客家裝


一、二十年代

民初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,在政治上較前進的婦女多穿著簡單樸素的衫褲,衫長逾膝,領高及頷。稍後又流行起襖裙(上衣下裙),時稱「自由裝」。至於男性,變化則沒有這麼大,除剪了辮子外,服裝還是跟傳統一樣。然而,那些買辦及知識份子等,在某些場合已開始穿上西裝來了。
至民初一九一九年,五四運動爆發。新文化,新思想掀起,許多外國留學生回到中國後,起了先鋒的作用,將中西文化融匯在一起,服裝亦漸漸西化。另外,西方的縫紉方式亦開始流行,特別是旗袍的演變,便是吸收了西洋服裝之式樣,不斷改進而定型的。在二十年代,改良的旗袍出現了。到三十年代,上海、北平等大城市,已是旗袍的天下了。

開埠初期,華洋雜處的服飾
民初男裝長衫及女裝衫裙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三十年代

隨著內戰爆發,處身亂世之港人,普遍存在節儉的心態。一般家庭均自備衣車,而主婦大多懂得縫製衣服,一家大小之內衣褲,以至外衣,都縫製得頭頭是道。當時,只有生活較為富裕的家庭,才會光顧裁縫店。故此,香港之成衣製造業在當時可說是絕無僅有的

三十年代織錦旗袍 家庭主婦自製的衣服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四、五十年代

自中日戰爭初期至一九五○年,眾多從前生活在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的富商巨賈及政要名流,均南移至香港生活。同時,大批的服裝技師,尤其是江浙兩省的名師,也南下香港謀生。從四十年代初期至五十年代後期,旗袍已成為香港女性的大眾服裝,然而,較低層的婦女還是以穿著衫褲為主。整體來說,穿唐裝的還是比穿西式女服的為多。至於男裝方面,戰後,男性唐裝已潰不成軍。唐裝漸被恤衫西褲取代,成為男性日常便服之選;至於宴會場合,西裝亦取代了長衫馬褂。

50年代羅富國師範學院,學員學習時裝設計
50年代流行大襟、闊領肩的西裝








50年代:強調曲線美







出生裁縫世家的Melinda Looi,從母親和阿姨的相簿中認識五、六十年代的服飾特色。“媽媽說,50年代的女人很注重腰部線條,當時媽媽的腰圍只有23寸。”







她說,50年代的女性非常強調曲線美,旗袍和洋裝的剪裁仍受40年代末設計師Christian Dior的影響,流露上身細緊、下身蓬大的風格,以突顯腰部的線條。







“布料多以碎花、線條、米色、黑色等強烈色彩為主,布料配搭設計所帶出的是女性的細膩和線條美。”







“那個年代根本沒有所謂的服裝品牌,女人要做新衣裳就得到裁縫店選布量身,當時服裝樣式簿里的設計清一色都是歐洲流行的樣式。”



六十年代

六十年代,香港工業特別是製衣業發展神速。在美國電影文化,以及香港的電影明星陳寶珠、蕭芳芳等全面西化打扮的帶動下,香港時裝風氣出現了重大改變,女裝西服漸漸取代了不夠時尚的唐裝衫褲和旗袍。男性方面,穿著西裝已成為時尚,而當時最流行的乃襟領較細,衫尾開叉也較低之款式


影星陳寶珠之西化打扮,直接帶動當時的女裝潮流
西化服裝席捲60年代



60年代:以性感為主







談到60年代,Melinda Looi形容那是太空和性感結合的時代,“服裝設計呈寬身、‘A’型、採用有太空感的塑膠(PVC)和透明布料,如白色、銀色、黑色等強烈對比顏色,以布料少和性感為設計路線。”



七十年代

七十年代,來自美國的牛仔褲文化席捲全球,港人亦開始放棄拘謹的衣著方式,西裝領呔不再屬於非有不可的衣物,縫紉店亦漸漸被成衣店、時裝店及百貨公司所取締。除牛仔褲外,低腰喇叭褲亦極為流行


70年代後期牛仔褲極為流行



70年代:嬉皮式風格







她說,70年代的服裝體現英國樂團披頭四(The Beatles)的嬉皮式風格,喇叭褲和松高鞋是最好的潮流代言。“人們的打扮呈‘A’字型,穿著緊身狹窄、袖子寬松、顏色花俏的上衣,下半身就是呈喇叭狀的寬大褲管。”







“色彩繽紛的70年代服飾反映出年輕人熱愛和平、反對戰爭的立場,有天大地大、四海為家的感覺。”





八十年代
八十年代初,香港已被列於中等收入國家的第五位,意味著以後幾年生活水準將會提升,並接近富裕水平。八十年代中期,”優皮”階級出現。這群薪優年輕城市專業人士,重視生活品味,追求名牌高檔的時裝,使香港成為站在世界前端的「時裝之城」。那時,喇叭褲已成歷史陳跡,代之而起的是窄腳「蘿蔔褲」、三個骨「燈籠褲」、直身褲及長裙褲。
80年代充滿歐陸中古之風的外衣
80年代服裝剪影

80年代:高腰褲當道







延伸到80年代,Melinda Looi指梅艷芳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代言人,“肩墊、濃眉是港台藝人的特色。”







她說,80年代服裝突顯“V”字型,偏重上半身卻忽略下半身的設計,70年代流行低腰褲,80年代就是高腰褲當道。

九十年代

九十年代的服飾傾向復古,貼身上衣及低腰褲盛極一時。此外,設計師較著重優質衣料及圖案。邁向二十一世紀,款式不但富有時代感,更趨向較科幻的設計




90年代:顯自我風格



那麼從90年代開始投入服裝界的她如何評價我們目前的時裝呢?



“90年代以後,甚至到了今天,時裝並沒有一定的特色,我的形容是‘百花齊放’,人們的穿著偏向隨意,只要她們認為能展現自我風格,每天都可以不同年代的服飾出現。”



“今日的服裝潮流是年年不同,有時是復古的50年代裙子、70年代喇叭褲,有時是層次鮮明的日本街頭裝,有時是韓國服飾,每個人都是設計師,跟隨自己的風格配搭服飾。”



她說,隨著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湧現,人們可以輕易地在商場找到適合自己的服飾,早已不像五、六十年代的女性,必須預先找裁縫量身做衣

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做人最緊要有夢想

夢想的是一套,得到的是另一套,更悲的是,什麼也得不到。我們人前人後,勉勵自己勉勵人,做人最緊要有夢想,但在香港,發夢的風險可以很大。你想發達還好,香港好歹是國際金融中心,炒炒金股匯,投資房地產,門路不至於無。你發夢想當個科學家、作家、畫家、音樂家、哲學家?雖不能說門都沒有,但此間的土壤就是不對。你發夢開家小店,賣茶和咖啡,平日讀點閒書,搞點文藝?「市場」會直截了當跟你說不,你的預算,還租不起一方廁格呢!
我們身不由己,隨波逐流,在日復日的營役中,眼看著夢想灰飛煙滅,最終相忘於江湖。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來說,怎會不明白「成長,就係由有病,變成無得醫」這定律?
「咩得,未咩囉!」將就著過日子,當中有些人成功打出另一條血路,更多人在妥協中過著「有囉」又得、「無囉」亦得的生活,末了還要默默忍受在位者的訓示﹕做人最緊要有夢想!香港人要拿出創意和幹勁、敢想敢做的精神……
命運—跟造成這個「悲劇」的社會緊緊扣連!

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

內地網民近日選出「十大最笨盜賊」

做賊是犯法行為,若然做賊還要當一名「笨賊」,那就更不堪了——內地網民近日選出「十大最笨盜賊」,這些盜賊不是跑得不夠快,就是專偷又重又不值錢的東西,有人更有「寶」在眼前不識貨,結果偷了個不值錢的爛模型。
內地環球網綜合網民投票,內地最糗的盜賊要數2007年10月青島 的兩名打工仔,當時他們偷了老闆的6000元、重60斤的硬幣,把硬幣放在旅行袋內,叮噹亂響跑得滿身大汗。跑了近3公里後被市民發現報警,警察趕到時二人正蹲在地上抹汗。警察清點得知,包中共有1元硬幣5647枚。
2007年9月,廣西兩個女賊走進一電腦筆記簿專賣店,趁工作人員轉身與其他顧客說話時,將櫃枱上一台筆記簿電腦放入隨身攜帶的包裏,之後快步走出店。但二人勢估不到,她們抱走的是電腦模型,反而旁邊每台價值9000多元的真電腦卻安然無恙。整個犯案過程被店舖老闆用電腦視頻拍下交給警方。
小偷上演三項鐵人賽
2008年5月,浙江一個「最牛」的小偷,面對警察追捕,又是騎車又是長跑又是游泳,玩起了「三項鐵人」。不過,他還是忘了一句話:「莫伸手,伸手必被捉」,狂奔10幾公里後,他躲進豬圈喘氣,不慎將一隻手擱在欄杆上,結果被眼利的警察發現。
武漢一名小偷更離奇,2005年5月他偷了一架單車,年僅10歲的小學生車主發現後,和同學跑步追偷車賊。跑了3公里,偷車賊竟然有單車不騎,下車推着車走。小學生見狀跑上去拉住車架高呼:「抓小偷!」結果偷車賊棄車逃跑。
2005年7月,廣東2名飛車賊在搶走一男子的金項鏈後逃跑,逃至一個工地時,一名賊人被捕,另一賊人慌不擇路,跌進泥潭,幾乎沒頂,結果變成「泥人」,耳朵和眼睛也被泥封住,幾乎失去知覺。警方及時將他救出,才保住性命;救出後更要找水源,用了10多分鐘幫笨賊冲洗乾淨。
其他的笨賊多數是偷竊後未能脫身,有的被電線纏住,有的要出動消防員剪開防盜網才能「脫困」。